
“货发出去了,货款却要等 3 个月,供应商催款又急,资金链快断了”,这是很多小微企业的经营痛点 —— 应收账款占压资金,导致短期偿债能力不足。应收账款融资作为 “以未来现金流换当下资金” 的工具,能有效缓解这一困境,掌握以下 3 步,即可顺利推进。
第一步:筛选 “优质应收账款”,奠定融资基础。不是所有应收账款都能融资,需优先选择 “信用度高、账期明确” 的债权:一是选择与 “大型企业、国企或上市公司” 合作产生的应收账款,这类客户还款能力强,金融机构更认可;二是确认应收账款已签订正式合同,明确约定付款金额、账期(如 “发货后 90 天付款”)、违约责任,避免模糊条款;三是排除 “有争议的应收账款”(如客户对货物质量有异议、未验收确认),这类账款无法通过融资审核。例如某商贸企业有两笔应收账款:一笔是与某上市公司的 100 万元货款(账期 60 天,已验收),另一笔是与小型个体户的 50 万元货款(账期不明确),优先用前者申请融资,成功率更高。
第二步:选择适配的 “融资模式”,降低成本与风险。小微企业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三类主流模式:一是 “保理融资”,将应收账款转让给保理公司,提前获得 80%-90% 的资金(扣除 1%-3% 手续费),账期内由保理公司负责催收,企业无需承担催收压力。例如 100 万元应收账款,通过保理可拿到 85 万元,手续费 2 万元,实际到账 83 万元,适合急需资金且不愿负责催收的企业;二是 “应收账款质押贷款”,将应收账款作为质押物向银行申请贷款,贷款额度通常为应收账款的 60%-80%,需企业自行负责后续催收,到期还款后解除质押,适合希望保留客户关系、不愿转让债权的企业;三是 “订单融资”,若客户已下达采购订单但尚未发货,可凭订单向银行申请贷款,用于生产备货,本质是 “基于未来应收账款的前置融资”,适合生产型小微企业。
第三步:准备 “全套申请材料”,提高融资效率。无论选择哪种模式,都需提前准备四类材料:一是企业基础资料(营业执照、法人身份证、公司章程),证明企业合法经营;二是应收账款相关资料(采购合同、发货单、客户验收单),证明应收账款真实有效;三是客户资料(客户营业执照、信用报告),证明客户还款能力;四是企业财务资料(近 6 个月银行流水、财务报表),证明企业经营稳定。材料准备需注意 “真实性与完整性”,例如发货单需有客户签字盖章,验收单需明确 “货物合格、同意付款”,避免因材料瑕疵导致审核延误。某小微企业申请保理融资时,因缺少客户验收单,补充材料后才通过审核,比预期多耗时 1 周。
应收账款融资的核心是 “盘活沉淀资金”,小微企业需结合自身客户质量、资金需求急缓选择模式,做好材料准备,才能快速拿到资金,缓解偿债压力。